《知行-技术人的管理之路》读后感

一直比较关注技术管理的书箱,一般新出来的书都会买回来阅读,今年看的几本技术管理的书,感觉万变不离其中,对这本书可以理解:知行合一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先有 “知”,方有 “行”。知,只是行的方法;行,才是知的目的。

一、缘起

拿到本书,即是缘分呐!因经常关注《极客时》,在专栏中,系统将这本书推送到我眼前,或许是由于先前订阅的《技术领导力300讲》所给的技术管理知识太过杂碎。当我读完《知行:技术人的管理之路》这本书的简介后的1分钟内,就好比找到了一个无比好用的开源项目,兴奋不已,我就决定下单。身处技术管理岗位,深知需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才能带好团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二、作者简介

《知行 技术人的管理之路》一书2019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算是今年比较新的技术管理书籍,作者刘建国:“果见管理”创始人。清华大学EMBA,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埃里克森国际教练学院教练,极客时间《技术管理实战36讲》专栏作者,前百度经理人,在百度人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拥有10年互联网技术团队管理经验,对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者的困惑及需求有深入认识和独到见解。

技术管理者是当今宝贵而稀缺的中坚力量。但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行业瞬息万变,对技术管理者来说,这个时代机会无处不在,规则却无迹可寻或有迹难寻。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国人当管理,基本上是被推上管理岗位,从技术岗位上来,因技术比较突出而被选上管理岗。所以,这本书对众多身处技术管理岗位的人而言,有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贴近技术管理者的真实工作场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读后感

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多,正因为多,有些版块反而讲的不够,有的像是PPT。软件开发人员怎样走好从技术到管理之路?这是已是技术人员思考和谈论的老话题。如何做技术管理,总得来说,至少要会了与同事、上司沟通,学会了管理计划,学会了并行做事,这些是技术管理者必须的一些东西。当然管理还有很多东西。

3.1 第一遍

我的阅读速度还是有待提高,基本上是每天晚上花一些时间阅读,本书花了10天左右才读完第一遍。留下来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果然是技术出身的经理人,写书跟写代码似的,有条有理,有理有据。整本书的逻辑虽然紧凑,但是似乎避不开“罗列知识点”的嫌疑,因为太干了,多数地方是点到即止,没有汤汤水水的滋润,实在是难以下咽,目测是因为实战案例过少。不过,作者的中心思想一直都没有跑偏,始终是在强调“管理三明治”的理念,看完之后能很轻松的拼凑出整本书的骨架。

在经理人眼里,都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当然,如果缺乏对自己的有效认知,也很难绘制出一副自己的能力雷达图,更别说能总结出一张“技术管理全景图”。总之,作者的洞见不见得深刻,但是能总结提炼技术管理之道,确实难能可贵。

3.2 第二遍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重点挑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精读了一番,代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确实深有体会,感同身受。比如,首当其冲的是角色认知,无论是被逼上技术管理之路的“好汉”,还是自发走上管理的不归路,都必须经过角色认知的阶段,而最能体现认知结果的就是有了风险意识,成本意识,深度思考“Why”和“What”。

如果是征战多年的互联网老兵,或者阅读过同类书箱,如朱赟的《跃迁 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或者 周明耀的《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等技术管理的书,那么本书可能不太理想,甚至有些啰嗦,对于挣扎在开发与管理的十字路口的同仁朋友来说,是一次不错的答疑解惑,但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里。

3.3 第三遍

读第三遍,纯粹是为了写这篇文章,稍加回顾了一番,于是,有了以下的内容。

3.3.1 管理路口的彷徨

在第一章,作者就亮出了“老知道人”这张牌,就是“百度知道”早期团队的成员。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一个为数不多的样本群里,做了一次跨越10多年的调研和累积,并总结归纳了这批人的发展方向,总共四大类,八个方向。

这又是一看便知,自己又总结不出来的知识点,在此不展开来讲了。
此外,作者还着重讲了技术人的7种心态:迷茫,困惑,懵懂,纠结,忧虑,怀疑,心虚。请自行对号入座,不再仔细分析了。
总之,端正对管理的态度:管理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权利,主要看对组织的贡献。清楚管理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建立管理自信。

3.3.2 管理的基本框架

这一章其实很重要,看完后基本就知道这本书要讲什么了,“管理三明治”也是在这章首次出现。在引出“管理三明治”之前,作者提出了“马车模型”,并在书中其他地方也反复用此比喻。

这位马夫自然是我们眼中的管理者,承载马夫的车是整个公司,拉动车的马是团队,当然,还有脚下的条条道路,以及“诗和远方”。浅显易懂?还是有很多细节可以被拆解。作者借此模型引出“管理三明治”的理念。

跳上马车,成为一位马夫,这是所谓的“角色认知”;
出发前,选择要走的路,要达到的目的地,可以类比为“管理规划”;
在行进的过程中,挥舞马鞭,驱使马匹向同一个方向行进,这是“团队建设”的工作;
指挥马队达到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完成一段又一段旅程,我们称之为“任务管理”;
在驾马过程中,车夫不断吆喝,喊话,这其实是“管理沟通”。

整本书的遵从了一种典型的“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从第三章开始,就分别对“管理三明治”中的五大要素进行阐述,都是一些一看就懂的知识点,没有很高深的心法。我也不再继续展开讲了,感兴趣的读者自行购买品鉴。

3.3.3 团队建设

说到团队建设时,不得不提到的团建活动,在此之前,提到团建活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来个烤全羊、吃个火锅、小龙虾..(美滋滋),吃完了和团队成员来一场面杀(狼人杀)来促进交流。但是其实这种团建活动,不能说没有效果,而是效果不明显。因为因人而异有的人不喜欢团建活动的内容反而会身心疲惫,大家可能没有明确入这次团建的初衷是什么,通过这次团建要取得哪些效果等。

对于团建活动,管理者是主要的投资者和受益者,要把自己摆在“主人”的角色上。所谓的“主人”就是这次活动是为了你的团队,是你的团队付出的成本,所以你要对这次的团建负责。可以根据“团建活动四问法”进行。

  • 问初衷:你是想做团建活动,还是放松、激励或者其他?
  • 问角色:你想做团建活动,还是配合一下助理、HR或者是行政的工作?
  • 问目标:你想达成团建的什么效果,协作还是文化?
  • 问手段:活动方案是否有设计感,和你的目标匹配吗?

可能是作者从技术人转变成了管理顾问的缘故,整本书的知识点像搭积木一样,作者将职业经理人所要具备通用“软技能”巧妙的组合在了一起,是一种自我梳理,读者可以自行参照对齐,哪里短板补哪里。当然,除了这些“软技能”,身为技术管理者,还是要“硬气”。

四、机会

机会无处不在,是因为激荡前行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给技术管理者们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锻炼机会。行业发展迅速,业务高度不确定且充满挑战,技术快速升级迭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者有机会得到全方位充分的锻炼,有管理才华的人得以“天高任鸟飞”。很多年轻的管理者脱颖而出,短短几年就已管理成百上千名员工,甚至成长为大公司的高管。这与传统行业相比,无疑是非常快的成长速度。

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水平。爱迪生说过:“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可见,工作中心态放正是至关重要。工作中,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态度,如果对工作没有热情,那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最终被社会淘汰。其次要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技能,正确掌握工作方法。工作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好行业技术的钻研,另一方面来源于要养成良好的总结工作经验习惯。工作做完之后,要及时总结本次工作的收获、失误,并想好下一步改进措施。只有端正工作态度,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才能实现与企业共同进步。

增强执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力是指按质按量、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人都想把工作干好,没有人愿意甘为人后,但为什么工作效果却千差万别呢?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是主要原因,但与个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方法也有直接关系。首先是没有时间概念、缺乏紧迫感,做事情喜欢拖拖拉拉。其次是缺乏工作思路。比如,当很多件工作堆积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从哪里开始。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硬着头皮干,而是要想好解决问题思路,对工作简化,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归类,按顺序完成。所以,加强时间观念,增加工作的紧迫和掌握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执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尤为重要。

时刻准备着,机不可失。

五、我们该什么做

人这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知行合一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至于如何在技术管理的实践中不断的践行,则需要各位不断领悟、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不断蜕变。

  • 热爱和兴趣:我对于管理有着无比的热爱,同时自己也带领着一个小团队。我个人从一个小小白一点点的成长为技术管理者,过程的艰辛自不必说,我很享受管理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挑战。

  • 困惑和迷茫:困惑的是自学了很多管理类的书籍,但是并未真正找到技术管理类的真知灼见,因为大部分的管理类书籍都比较偏理论化,而且阅读起来比较生涩;迷茫的是自己对于管理的认识和感悟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因为管理相对比较闭塞,又很难有标准来定义清楚对错,甚至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做法差异较大。

  • 学习和提高:人的一生其实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我也不例外。多年的坚持使得我养成了持续学习和严格自律的习惯,得益于这些特质,我非常渴望学习,获得新知识,来持续提高自我。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TL),需要带领整个团队,是选择目标、指引方向的 “人”,而整个团队就像管理者手中的“剑”。挥剑的过程,就是管理者调动团队去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而团队行动的响应力、执行结果的好坏就是衡量团队管理质量的标杆。在这个过程中,无疑,目标的选择、管理、甚至“包装”,对团队执行的过程和结果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本次我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让挥剑的过程达到极致的“快”,让管理者的思想和团队的执行尽量无缝衔接,做到指哪打哪,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