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网-未来的未来》读书笔记



一、引言

从《智联网-未来的未来》的作者彭昭及强大的推荐人群(邬贺铨院士、阿里云IOT库伟等)看,本书还是相当有份量,深刻解读从物联网到智联网的蜕变,从市场痛点、趋势解读、时机判断三个方面将边缘智能、实时物联网、区块链的未来趋势。“剔除了大量的市场噪声,让传递真实价值的趋势之音变得越来越纯粹”。是一本为数不多的未来物联网书籍。

套用阿里的一句话"Think Big,Go Deep"
引用阿尔文.托夫勒“一个严谨的人是不会随口‘预言’的,但也不能因为不能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就绝口不谈未来”

当下正处于物联网大暴发的前夜,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部位”,将会产生一系列崭新的机遇。一方面,物联网正在从“连接”走向“智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从“云端”走向“边缘”,两者正在合力推进物联网向智联网的进化。

二、内容介绍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媒体界和投资界都要“翻炒”一波热点,从万物互联到万亿连接,不断刺激人们感性的神经,这两年的一大波AI硬件便是如此......
那些铺天盖地的通过加装WiFi模块让各种设备和各类家电联网的狂热炒作吗?最终的结局,是以用户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惨淡现实收场。喧嚣之后,是时候该冷静的理性分析哪些是过眼烟云的投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趋势,越是在潮流剧烈变化的时刻,越要沉着分析,从鱼龙混杂中厘清噱头抑或规律,才能真正抓住未来趋势与价值。

物联网的发展关键在于虚体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实体终端,也就是说,物联网“脱实向虚”,人工智能“脱虚向实”,汇合于“智联网”,通过两者的交集创造价值,是一种彼此需要的必然之选。“智联网”是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那些现有的大量的“终端”物联网和“云端”人工智能,两者加在一起并不是我这里所述的智联网。想要达到智联网的状态,需要满足3个必要条件:

  • 边缘智能:在终端侧具备基础的边缘智能AI,在断网的离线情况下,可以进行智能决策;当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的情况下,可以迅速产生行动应对突发状况;当涉及用户安全和隐私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进行防护
  • 互联驱动:当智能产品处于“组网”的状态时,产品与产品之间能够实现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智能协同,产品的数据不用急着“秀给”用户,而是优先考虑如何被彼此调用,以便创造更好的应用场景
  • 云端升华:当智能产品处于“联网”状态时,云端的人工智能可以更好的挖掘和发挥边缘硬件的价值,让智能产品发挥更大功效。有了边缘智能的辅助,云端智能完成进一步的数据整合,创造系统与系统之间互相协同的最大价值

有些公司已经看到了智联网的趋势,也宣称做出了相关产品,但是真正达到智联网水准的产品方案少之又少。可以说智联网刚刚落地,就已经产生了泡沫。

2.1 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各项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边缘计算参考架构在每层提供了模型化的开放接口,实现了架构的全层次开放;通过纵向管理服务、数据全生命周期服务、安全服务,实现业务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务。

目前来看,开源的边缘计算框架非常必要,它有助于降低初创企业的进入门槛,创业者可以更好的分配资源,而不必浪费过多时间在边缘计算的基础架构层面,可以集中精力专攻特色功能和定制界面。

2.2 物联网安全

另一个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领域是物联网安全。2017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用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询问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问题。从“技术角度”来看,物联网可以分为很多部分:智能设备、网关、网络服务和云服务;从“商业角度”来看,物联网包括平台、连接、商业模式与应用。无论我们如何描述物联网,安全性都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过去3年中,攻击者在物联网设备上扫描漏洞的比例增加了3,198%,这些智能设备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成为黑客们新的攻击目标。在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中,遇到安全遭受攻击的“灰犀牛”事件几乎是板上钉钉。如果事先无法对此进行有效应对,那么,“灰犀牛”将会是比“黑天鹅”更致命的风险来源。

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作为一个独立的角色,正在创造一个日益扩张的产业。如前所述,由于物联网应用涉及终端设备、应用软件、服务平台和通讯网络等多个层面,每一层面都可能面临安全的威胁,需要安全防护的范围很广,孕育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相关行业的创新企业正在开拓一片全新天地。

对于物联网安全的职责问题,也正在发生结构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安全的责任并不在物联网设备制造商手中,最终的安全责任仍旧把握在用户自己手中。物联网用户的参与,让业界真正感受到安全意识的觉醒。

2.3 终端智能(边缘智能)

比边缘计算更进一步的是,在边缘侧部署人工智能。为了实现边缘侧的终端智能,低功耗AI芯片的进展不能不时刻关注。越来越多的AI初创企业将终端专用芯片作为重点攻克课题,越来越多的计算未来将会在终端设备上完成,智能将会下沉到终端设备,激发边缘智能真正崛起。

专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和传统的计算芯片存在很大的差异——典型CPU的架构中需要大量的空间去放置存储单元和控制单元,相比之下计算单元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算力无法满足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计算需求;而AI芯片则具有大量的计算单元,能够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的需求。国内外已有诸多芯片或人工智能公司加入了研发低功耗AI芯片的大军,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AI芯片将会是未来的主流。

智能手机渐渐地搭载AI芯片,由于手机仍旧是世界上出货量最大的智能终端之一,移动AI芯片搭载于手机端,似乎可预见一大波手机大战,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其成本的迅速下降。同时,巨头们已经培育多年的开发者和合作企业生态,有利于将生态能力快速切换到IoT边缘智能产品的打造中来。

2.4 物链网

在万物互联互通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物质设备、物质资产都被数字化了,它是流动性的,它有数字身份,它有传感器,因此每个机器就有自己的IP地址,就有了ID身份,而且机器会用自己的银行账户和钱包,机器可以自动的和另外一台机器之间互相完成一笔金融交易。但是比特币的交易费用非常贵,如果用比特币买一杯咖啡可能会不值,因为交易费用比咖啡本身还贵。如果交易摩擦成本大,那么机器之间进行互操作,或物联网设备之间的微型交易几乎是不可能的。IOTA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专为物联网而生的“区块链”技术。

IOTA目前是全球第四大加密货币。值得注意的是,IOTA使用了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使其去中心化。与大多数公司使用的标准区块链技术不同,IOTA的方法叫缠结(Tangle)。是DAG(有向无环图)结构,虽说它是区块链,其实它既没有区块,又没有链。IOTA改良了区块链必须支付手续费给矿工的设计,发出交易的人就不需要支付交易手续费。这种零交易手续费的设计,特别适合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数据交换,构建未来的机器经济时代。IOTA巧妙的透过缠结(Tangle)达成了区块链还没办法做到的提供零交易手续费的服务。

2017年11月底,IOTA基金会已经与微软、富士通、思科、三星以及另外20多家公司合作,为物联网推出了首个可公开访问的数据市场。这项工作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该市场完全由IOTA分布式账本支持。IOTA同名加密货币,可用于在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产品中流通。

三、总结

当下,我们面临的情形与上辈人的场景已有本质不同,这一轮变革是多个科技浪潮同时冲来,多种技术形成相互作用力叠加发展,如果仍旧以孤立的眼光看待和判断某种技术的演进,必将受到眼界和格局的困宥,从而错失时代机遇。在实践的过程中,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单选题”,而是“多选题”,“兼顾多者,而非其一”,多目标追踪的思维模式必不可少。当然,并非每种趋势对你的份量都相同,如何做好权衡是非常重要。

技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企业对于现有技术的应用力和理解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对于新技术的掌控力和开拓力。往往那些对现有技术钻研很深的公司,最先关注到新趋势的来临。